您的位置: 首页 > 动态信息 > 健康提示

冬季来临 健康从“心”开始

来源:甘肃疾控 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11-19        打印文章       字体:[        ]



1763617410578876.png




冬季来临,寒冷天气成为心血管健康问题的 “隐形威胁”。相关研究数据显示,气温每下降10℃,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会上升7%。这是因为低温环境下,人体毛细血管会本能收缩,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,进而使心率加快、血压升高,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来维持全身血液循环,大大增加了心绞痛、心肌梗死、中风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。对于有心血管健康问题的人们而言,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至关重要,以下6招能有效帮助大家预防风险,平稳度过寒冬。




    一、严格控压,遵医嘱用药不“任性”


冬季是血压波动最明显的季节,很多有心血管健康问题的人会发现,即使平时血压控制稳定,到了冬天也可能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。此时,大家必须按时服用降压药、降脂药、抗血小板药物等基础药物,不能因为感觉身体没有不适,就擅自减药、停药或更换药物。




    二、适度运动,避开低温 “危险时段”


冬季运动对有心血管健康问题的人来说,“时机和强度”比运动本身更重要。绝对不能在清晨低温时段(通常是 6-8点)外出运动,此时气温最低,且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,血压、心率本身就处于相对较高水平,再加上寒冷刺激,极易诱发心血管事件。建议选择上午10点后或下午3-4点,此时气温相对较高,阳光充足,空气也较为流通,更适合运动。运动强度要以“温和、不疲劳”为原则,避免剧烈运动,适合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、太极拳、室内瑜伽等。




    三、精准保暖,守住血管 “温度防线”


寒冷是诱发心血管健康问题的首要因素,因此保暖必须做到 “全面且精准”。外出时,要重点保护头部、颈部、手部和脚部这几个关键部位,建议穿戴保暖性强的帽子、围巾、手套和加绒保暖鞋,衣物选择分层穿搭,方便根据室内外温度灵活调整。同时,要注意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,冬季室内通常有暖气或空调,温度建议控制在18-22℃,从室外进入室内时,不要立刻脱掉外套,可先在门口停留3-5分钟,让身体逐渐适应温度变化,防止血管因温差剧烈波动而出现收缩或舒张异常,减少对心脏的刺激。




    四、科学饮食,给血管“减负”


合理的饮食能为心血管健康“保驾护航”。要严格控制“三高”食物的摄入:高盐食物,如咸菜、腌肉、酱菜会导致水钠潴留,加重血压升高,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;高油食物,如油炸食品、肥肉会增加血脂异常风险,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加重,应选择植物油,并控制烹饪用油量;高糖食物,如甜点、含糖饮料会转化为脂肪堆积,增加体重,加重心脏负担,应尽量少吃或不吃,以低热量、低脂肪、低胆固醇为宜。




    五、避开诱因,减少风险“触发点”


除了寒冷,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也是心血管健康问题的 “隐形诱因”,需主动避开。首先要戒烟限酒,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,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加重;过量饮酒会使心率加快、血压升高,还可能影响药物疗效,最好做到不饮酒。其次要避免过度劳累,冬季人体能量消耗增加,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疲惫状态,心脏负担加重,容易诱发心血管事件。建议合理安排作息,避免熬夜,每天保证固定的休息时间,此外还要保持情绪稳定,激动、紧张、发怒等不良情绪均可导致血压升高。




    六、密切监测,警惕身体 “异常信号”


冬季心血管疾病发作前往往会出现一些“预警信号”,要学会密切监测身体变化。日常除了监测血压,还要关注自身症状,如出现胸闷、胸痛、头晕、头痛、气短、乏力、视物模糊、肢体麻木或无力等症状,哪怕症状持续时间较短,也可能是心血管事件的早期表现,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,原地休息,若症状在5-10分钟内未缓解,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,及时就医。此外,建议每周至少监测2-3次血糖、血脂,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,让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变化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对于有过心肌梗死、中风等病史的高危人群,可在家中准备硝酸甘油、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,并熟悉药物的使用方法,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缓解症状。




冬季为心血管健康问题的高发期,要牢记并落实“精准保暖、严格控压、科学饮食、适度运动、避开诱因、密切监测”这6招,就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。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,冬季的防护更是重中之重,不仅需要自身提高重视、科学应对,也需要家人给予关心和协助,共同为心血管健康筑起 “安全屏障”。愿大家都能平稳度过这个冬天,拥抱健康生活。




GSCDC


健康科普


供稿:

体检中心

字体:[        ]

相关信息

指南
微信
小程序
微博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