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动态信息 > 健康提示

“食”刻警惕:家庭厨房里的食品安全隐患

来源:甘肃疾控 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11-11        打印文章       字体:[        ]
“食”刻警惕:家庭厨房里的食品安全隐患.jpg




厨房,是家里烟火气最足、最温暖的地方。它为我们烹制美味,滋养家人。然而,这个我们无比熟悉的空间,也可能潜藏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。让我们一起给自家的厨房做个“体检”,揪出这些隐藏的“风险点”,守护家人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




隐患一:生熟不分——

交叉污染的“重灾区”

这是厨房里最常见、也最危险的隐患。生肉、禽、蛋、海产品及其汁水中可能携带沙门氏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微生物。



风险点:

用处理过生肉的刀和砧板直接切凉拌菜或水果;将煮熟的食物放在盛放过生肉的盘子中而未清洗。


正确做法:

标识区分:准备两套砧板和刀具,生食和熟食/水果严格分开。比如可以使用不同颜色(如生食用红色,熟食用绿色)来区分,一目了然。

遵守顺序:处理食物的顺序应为先处理熟食、即食食物,再处理生食。

彻底清洗:接触过生食的器具、台面、水槽和手,都必须用洗洁精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后再接触其他食物。




隐患二:冰箱变“菌箱”

——食物的储存误区

冰箱不是保险箱!它只能延缓细菌生长,而不能杀菌。错误的储存方式反而会让冰箱成为细菌交叉感染的“温床”。



风险点:

食物塞得太满,冷气循环不畅;生熟食物在冰箱里“裸奔”且混放;剩菜剩饭长时间存放不密封;定期清理不到位。



正确做法:

分区存放:熟食、剩菜放在上层,生肉禽蛋等放在下层,避免汁液滴落污染下层食物。

密封保存:所有食物最好都用保鲜盒或保鲜袋密封保存,既能防止交叉污染,也能避免串味和水分流失。

恪守“冰箱时间”:剩饭剩菜冷藏勿超3天,吃前要热透。定期检查并清理过期变质食品。

定期清洁:建议每1-2个月彻底清洁一次冰箱。





隐患三:迷信“眼见为实”

——过度依赖感官判断

很多人认为食物只要“没馊”、“没长毛”就能吃。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误区。一些致病菌(如金黄色葡萄球菌)污染食物后并不会明显改变食物的外观和气味。



风险点:

轻微变味的食物加热后继续吃;水果烂掉一部分,切掉坏的部分继续吃。


正确做法:

细看标签:严格遵守包装上的“保质期”和“保存条件”。

及时丢弃:对于肉眼可见已部分腐败的水果,毒素可能已经扩散到看似正常的部分,最安全的做法是整个丢弃。

安全第一:对于不确定是否变质的食物,最好的选择是“如有疑虑,果断扔掉”,切勿因小失大。





隐患四:盲目自信

——“土法”杀菌的陷阱

一些流传甚广的“生活小妙招”其实并不科学,无法有效杀灭致病微生物。


风险点:

“坏苹果”理论:认为一块烂肉只要和好肉一起多煮一会儿就没事了(毒素耐高温)。

“腌渍杀菌”理论:认为用盐、醋腌一下就能杀死所有细菌(对某些顽强菌种无效)。

“流水冲洗生肉”:这会让生肉上的细菌随着水花溅到水槽、台面甚至附近的餐具上,造成更广泛的污染。


正确做法:

温度是关键:杀灭微生物的关键是足够的热处理。烹饪食物时,要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0℃以上并维持一定时间。

处理生肉:最好的方式是焯水或直接烹饪。如果非要清洗,请将水调小,轻轻冲洗,并立即清理周围区域。





隐患五:抹布和手

——被忽略的“细菌搬运工”

厨房抹布和我们的双手,是厨房里流动性最强的两大安全隐患。


风险点:

一块抹布既擦台面又擦碗筷,长期潮湿、异味熏人;做饭前不洗手,处理生食后不洗手又去处理其他食材。


正确做法:

抹布专用:准备多块抹布,区分擦拭台面、擦拭手、擦拭碗碟的功能,并定期用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。

推荐使用厨房纸巾:对于擦拭油污、水渍等,使用一次性厨房纸巾是更卫生的选择,即用即扔,避免交叉污染。

认真洗手:遵循“七步洗手法”,特别是在处理食物前后、接触生食后、接触垃圾后,都要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洗手。





食品安全无小事,它就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。给厨房做一次彻底的“扫除”,不仅仅是清洁油污,更是要扫除我们头脑中的侥幸心理和错误习惯。从今天起,让我们“食”刻警惕,用心打造一个真正安全、健康的家庭厨房,让美味与安心常伴左右!






GSCDC


健康科普


撰稿:桑向来

校对:周煜皓

审核:何爱伟

字体:[        ]

相关信息

指南
微信
小程序
微博
指南